公元前376年,韩、赵、魏三国联合废黜了晋静公,分割了晋国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,“静公迁为家人,晋约不祀”,曾经一度“天下莫强焉”的晋国,终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然而,三家分晋不仅是一个诸侯国的灭亡,更标志着春秋战国时代的重大转折点。它象征着以晋国为代表的“改良分封制”的彻底失败。
这也意味着分封制已无法通过自身的改良来克服其根本缺陷,走向终结的倒计时已经开启。作为分封制合法性支撑的周王室,也注定成为这场制度变革中的牺牲品。
分封制并非西周独创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,“禹为姒姓,其后分封,用国为姓。”夏代甚至更早是否存在分封制尚无确凿证据,但到了商代,这一制度已然确立。
甲骨文中明确区分了“封国”与“方国”,将自然形成的方国与因分封而建的封国区分开来。《殷墟卜辞综述》指出,甲骨文曾记载因战争等因素臣服于商而接受封赐的方国,成为诸侯。
展开剩余89%不过,商朝并未系统推行分封制度,其封国多为承认独立势力的形式。甲骨文对封国的记载十分有限,若分封制度已成重要体系,商朝作为已建立完备史官系统的政权,绝不会如此零星记录。
不同于商朝,西周初年的大规模分封是在明确战略目标指导下进行的,影响深远,远超商代分封的零散布局。
1. 封建诸侯以藩屏周
西周时期,封国的首要职责是成为周王室的军事屏障,巩固边防。商朝自武丁以来频繁发动对外战争,商纣王甚至远征东夷,然而对周边地区缺乏有效控制。虽然武力夺得大片土地,但主力一旦撤离,边疆又迅速失守,王朝边境长期动荡不安。
周朝则大规模分封诸侯。《荀子·君道》称周公“兼制天下,立71国,姬姓独居53人,周志子孙苟不狂惑者,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”。
大量诸侯国肩负着不同重任。例如东方的齐国负责控制东夷,《左传》记载“五侯九伯,女实征之,以夹辅周室”,其中“五侯九伯”即指东夷诸国。晋国镇守夏代旧地,谷、邓等国监控“楚蛮”,燕国负责观察箕子朝鲜。这些封国大大增强了周王室对边境的掌控,减少了无休止的战争消耗。
2.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相辅相成
西周分封制的另一关键在于它以宗法制为根基。
商人无法实行分封,非因政治智慧匮乏,而是缺乏以血缘为纽带的严密宗法结构。商代统治者多采用异姓贵族,血缘政治意识远不及周人,《尚书》曾指责商纣王“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”。商代无嫡庶之制,宗法松散,统治核心不如周人稳固,难以推行大规模分封。
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,政权难以直接管理远离中央的属地,天然血缘成为约束外派人员的唯一纽带。宗法制度正是周人击败商人的关键利器。
西周初期,诸侯多为文王、武王、周公的亲属,如鲁、蔡、卫等为周武王弟弟的封国,晋国封给武王之子,凡、蒋、邢为周公旦子嗣。异姓诸侯则通过联姻纳入周室体系,例如周武王王后即姜子牙之女。
整个西周如同血缘亲密的大家庭,周王为家长,依靠亲族关系大幅减少内部纷争,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。
3. 无法避免的衰落
宗法制度的根基是血缘,这种基于基因的亲密纽带在西周初期紧密联结王室与诸侯,但随着时间推移不可避免地松散。古人云“五世亲尽”,初期诸侯与周王多为三代内血亲,自然亲密。
至周厉王时期,距周武王已有180余年,至少九代人,亲缘关系已稀薄,宗法制的约束力大减。失去这一润滑剂后,矛盾冲突开始公开爆发。
另一关键破坏来自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。《诗经·小雅》有“赫赫周氏,褒姒灭之”之句,虽为后世传说,但周幽王废长立幼的事实不争。
《国语·晋语》记载,褒姒受宠,生伯服,周幽王废太子宜臼,立伯服,太子出逃,申人鄫人召西戎攻周,导致周朝覆灭。周幽王破坏宗法继承制,触发权力结构暴力重组。
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分封制下,周王室难以保持对诸侯的长期绝对优势。西周初期,周王领土广阔,兵力强大,压倒诸侯。
然而昭王南征时,周六师遭重创,军事优势丧失。
随周幽王废长立幼引发内乱,镐京陷落,平王东迁,周朝失去六成领土,控制范围远逊于齐、楚、秦、晋等大国,统治崩溃不可避免。
周成王幼时曾与弟弟唐叔虞戏言以削成玉圭形的梧桐叶“封若”,虽为玩笑,却成真,唐叔虞得一小封地,即后来的晋国。
晋国地处山地阻隔,商人势力未能深入,保留大量夏代风俗,故治理采取“启以夏政,疆以戎索”,形成独特的政治风格。
1. 曲沃代翼的争斗
西周覆灭本质上因宜臼被废,激起其背后势力不满而反叛。晋国亦经历类似纷争。曲沃植叔不满小宗身份,公元前739年指使晋大臣潘父杀昭侯,图以小宗代大宗。
昭侯宗族不甘示弱,两派征战长达67年,内乱不断。最终,植叔孙曲沃武公于公元前679年消灭晋滑侯,正式夺得晋君权。前678年,武公击败晋侯缗,携珍宝贿赂周釐王获封晋君,曲沃一系获得晋国正统。
2. 晋国的改革
武公死后,晋献公即位。出身小宗的献公意识到同姓贵族的威胁,遂“尽杀群公子”,“始为令,国无公族焉”,制度化剥夺公族权力,消除内部威胁。
清除公族后,献公推行人才选拔改革,破除世卿制垄断,采用因功授职。士蒍、赵衰、毕万、荀息等因战功被重用。在宗法时代任用非贵族者,实属大胆进步。
晋文公继承改革,以功绩选官成常规,赏从亡者,大量异姓和远亲同姓贵族崛起,如赵氏、魏氏、荀氏等。举荐与贤能成为选官重要标准。
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”的故事发生于此,祁奚推举解狐和儿子祁午,因公正无私获赞誉。晋国还注重贤才发掘,如少室周谦让牛谈,后任家宰,冀缺被举荐任下军大夫,均显示选拔多维度标准。
异姓无政治地位,唯靠努力竞争,提升德行赢得政治资本。楚人评价晋大夫“贤,皆卿材也”,优质官员使晋国在诸侯争霸中占优。
晋文公时期,崤之战重创秦国,冀缺在灭狄战役有功。
3. “新分封制”的巨大成就
晋国通过改革,形成独特政治局面,卿大夫地位提升,能人辈出,国力迅速增强。
晋献公时代迅速扩张,吞并耿、魏、霍、虞、虢等国,史称“并十七,服三十八”,疆域大幅扩大。晋献公还“作二军”,突破周王室只许一军的限制。
晋文公短短八年执政,勤王平乱,夺取剩余周地,城濮之战击败楚国,确立霸主地位,同时“作三军”,军力倍增。公元629年扩为五军。
此后百余年,晋国屡战屡胜,战绩辉煌,疆域北至河北河间,西抵秦岭,南达山东冠县,约40万平方公里,名副其实超级大国。
4. 走向分崩离析
晋国改革成就显著,牢牢占据霸主地位,以强大实力塑造新秩序。周王室虽权力衰弱,但其天下共主身份不可动摇,因晋国法统源自周,挑战周即挑战晋。晋成为周最坚实保护伞。
然而,晋国改革未能根治分封制根本弊端——诸侯独立性强,权力膨胀,国家难以统一稳定。
春秋中期,晋君逐渐式微,权力被异姓世卿大夫掌控。公族与世卿权力消长,经过两个世纪缓慢演变,而非骤变。
晋灵公为争权多次谋杀赵盾未果,赵盾兄弟赵穿发动政变,弑晋灵公,晋国首次发生公卿弑君事件。
晋厉公时期,君臣矛盾激化,大夫匠骊氏家中厉公被袭捕囚禁,党徒迎立公子周为晋悼公,厉公被弑,晋君
发布于:天津市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