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小,成了累赘”——《新华字典》第12版中这个关于“累”字的例句,引发广泛争议。面对质疑,编撰者或可辩称其符合词义,但作为国民级启蒙工具书,其承载的社会责任远超单纯的语义解释。这句源自旧时代的冰冷表述,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显得格外刺眼,暴露了经典辞书与时代价值之间的“温差”。
《新华字典》绝非普通的语言手册。它是亿万学子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,其内容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青少年的价值观。当孩子查阅“累赘”时,看到如此将幼童直接等同于“多余负担、麻烦”的例句,传递的信息是扭曲而有害的。这不仅可能伤害儿童的自尊,也与当下全社会尊重儿童权利、珍视生命价值的共识背道而驰。字典的权威性,更要求其对内容的社会影响保持高度敏感。
展开剩余54%语言随时代变迁而演进。旧时代生存压力下,孩子被视作负担的观念或有其背景,但当下,儿童是家庭希望、国家未来已成为普世价值。尤其在鼓励生育的背景下,更应强调孩子带来的爱与成长动力。《新华字典》若固守此类过时例句,无异于将自身囚禁于历史语境,未能反映当代社会风貌与情感温度。试问这个时代,有谁把孩子当成“累赘”了?都是捧在手里怕掉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。
诚然,字典需客观记录语言全貌,包括负面词汇及其用法。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价值筛选与引导的责任。在编写例句时,完全可以在忠实解释词义的同时,规避不必要的价值争议,选择更中性、更具普遍性的语境。例如,“搬家时,过多的行李成了累赘”或“报告里冗长的附录显得累赘”,既能清晰释义,又避免了情感伤害。关键在于编撰者心中是否装着读者,尤其是年幼的读者。或者也可在“孩子小成了累赘”标注 “旧时代使用的句子”。
此次风波为《新华字典》的迭代敲响警钟。它亟需建立更科学、审慎的编审机制:首先,组建包含语言学家、教育专家、儿童心理学者的审核团队,对例句进行社会影响与教育适配性评估,确保其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。其次,畅通反馈渠道,重视一线教师、家长及公众的意见,让辞书编纂更“接地气”。最后,建立更灵敏的内容更新机制,对确已滞后或引发广泛不适的表述及时调整。
《新华字典》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启蒙的双重使命。守护其权威,不仅在于语言的准确性,更在于其传递的人文温度。摈弃“孩子是累赘”这类陈旧冰冷的表达,选用更富同理心的例句,并非向“读者挑刺”妥协,而是对下一代负责,对语言生命力负责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更是对辞书神圣使命的坚守。工具书,亦当有时代的心跳。
发布于:江苏省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